从去年Chat一鸣惊人,到今年Sora火爆全网 “人工智能+”,上海如何发力?

从去年Chat的一鸣惊人,到今年Sora的火爆全网,人工智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热浪之下,挑战毋庸置疑,机遇也前所未有。昨天,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对于上海来说,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上海应该如何布局?又该如何发力?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IMG_256

图说:去年7月28日,上海Chinajoy现场,观众与虚拟人“葱妹”AI全息互动合照。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1 夯实技术底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上海市委主委邵志清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熟悉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总体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要牢牢把握应用驱动。“人工智能不是一个摆设,要洞察市场的需求在什么地方,进而从应用场景里面去找到自身的发展机会,扩大产业规模,这个很重要。”

“人工智能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巨大的复杂性。但实际上,主要与三大因素相关:上层的应用系统、中层大模型平台集成以及大底座支撑。”邵志清强调,发展人工智能,从根本上而言,要重视市场需求。应用场景很广泛,来源于社会自身的需要,比如产业发展、健康养老、决策分析、文学创作等。

同时,部署大模型平台,夯实大底座也同样重要。“大底座”包括数据、算法与算力。邵志清分析,目前,上海信息化较发达,数字化走得也很快,拥有大量的数据,有丰富的生产资料。随着云计算方式的变化与突破,上海要在算力上有所布局,形成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让人工智能从实验型走向实用型。同时,算法也至关重要。同样的数据,用不同的算法挖掘,呈现的东西也不一样。“算法与算力相辅相成。如果只有算法,没有算力,就像‘老牛拉车’,缺乏力量,拉不起来。如果只有算力,没有好的算法,那也得不到理想结果,甚至‘南辕北辙’。”

此外,邵志清提出,要特别重视底层和根技术的突破。上海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起到战略性作用,必须要有技术的含量。“如果没有底层技术的突破,只是一味地跟随,尽管会有一定的应用和市场规模,但还是会被‘卡脖子’,不可能创新引领产业。”他建议,要按照中国的市场本身的逻辑,发展基础性的关键技术。

“总而言之,在人工智能爆发时代,上海要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遵循‘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应用驱动产业,部署大模型平台,夯实大底座’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赋能其他行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让人工智能赋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催生新兴产业,从而带来产业规模的高质量增长。”邵志清说。

“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人工智能领域更是责无旁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丁洪对人工智能也非常关注。他认为,现在国内人工智能跟风的很多,实实在在做底层做基础的不多。另外,大家都抢资源抢人才,分割得比较厉害,他建议,上海一方面要鼓励行业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强通用底层技术,要强调协同。底层需要有联合,资源需要有共享。希望上海在产业布局的前瞻性方面多听听顶级科学家的建议。

2 培育创新生态

“上海积极落实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建设,赋能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张英介绍,目前,上海已经有24款大模型通过了备案。比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商汤科技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推出了新一代大语言模型书生·浦语2.0,将有助于更多创新型企业打造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应用,这是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下一步,首先要大力培育大模型的创新开放生态,全力打造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和产业生态形成的试验田、孵化器。”张英提到,我们充分发挥市区协同优势,在徐汇滨江构建了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集聚区——“模速空间”,目前已有60余家企业入驻。“我们积极培育‘模速空间’产业生态,比如在安全测试、算力支持与开源社区构建等方面,举行了几十场开发者活动,帮助更多创业者了解、开发、运用大模型。”

张英认为,要依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和全球人工智能开发者先锋大会,鼓励更多开发者在大模型时代创新创业,激发产业活力。“今年我们也会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招商引资的力度,让更多创业者集聚上海,并推动人工智能的治理、安全风险管理等议题纳入到大会讨论的范畴。”同时,张英提到,要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创新的成本,通过智能算力规模化建设与算力券补贴奖励,更好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使用算力的便利度和价格,从而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友好性。

此外,张英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围绕人工智能,下阶段我们将聚焦垂类应用,比如媒体、金融、医疗、制造业等重点环节,在不同方面组织、策划、设计重要的应用场景,促使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更好地形成闭环,良好地落地。”

“科技发展更多的作用是赋能,让人类更有效率、更有创意地工作,更有品质地生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不仅推动了科研方式、人才培养的变革,也将赋能中小微企业,创造新型就业空间。中小微企业也会有广阔发展前景。譬如AI视频生成应用Pika只有4个全职成员,Sora核心团队共有13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8岁。今后很有可能出现一个公司只有几个人,却成为独角兽企业。“对上海来说,要营造创新环境,支持创新,拥抱创新,宽容失败,让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汪小帆强调。

3 注重人才培养

发展人工智能离不开人才培养,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零束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懿艳介绍,人工智能将成为智能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尤为迫切。在“AI+”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下,可以预见AI大模型将会重构智能汽车的人机交互体验及研发运营效率,智能汽车的产品、研发、运营、组织范式都将可能产生颠覆式的影响。

她建议,国家制定专门的人工智能人才策略,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针对顶尖人才,出台系统的组合拳政策,从待遇、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吸引海外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专业人才回国,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落地;针对校园人才,加快完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邀请产业界和学界人工智能专家参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教学框架梳理、教材编写、实践培训;鼓励和支持国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和领先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教育领域的从业者这两年特别能感受到AI发展带来的冲击。”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告诉记者,目前,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育研究院推出了会批改作文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机器人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可以超过一般的语文老师。

梅兵分析,当下各种大模型正源源不断出现,在强人工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推进下,知识生产的模式发生了变化,传播发生了变化,知识的应用也发生了变化。而教育实际上是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教育、人的发展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据介绍,华师大目前已经推出了“数智跃升计划”,重点研究如何运用AI来影响教学、科研、治理。其中,学生的数智素养的提升,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的重要位置。梅兵认为,在AI时代,许多工作岗位都有可能被替代,大学生面临着还没毕业,专业岗位工作内容就要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因此,学生数智素养的培训就成为了关键,要实现对人工智能的运用、驾驭,甚至有能力对其进行研发。

梅兵强调,作为一种跨学科的集成专业,人工智能涉及到软硬件、语言、艺术等能力,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将被提到很急迫的一个地位。此外,在AI时代知识产生的速度、迭代的速度将飞速提升,大学毕业甚至博士毕业知识就能用一辈子的情况将发生变化。因此数智时代,学生一定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该开的课就要开,该有的举措就要有,该有的平台也要有,究竟人工智能浪潮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系统前瞻性大课题。”梅兵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